日期:2017-06-09 10:35:44 閱讀:3810
本文為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今日(2017年2月2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7版發表的署名文章“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以下為文章全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發展,明確提出“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全面謀劃和系統部署,明確了新形勢下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為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們要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醫藥學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中醫藥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醫藥學在理論層面強調“天人合一”“陰陽五行”,體現了中華文化道法自然、和合致中的哲學智慧;提倡“三因制宜”“辨證論治”,體現了中華民族因時而變、立象盡意的特有思維方式;倡導“大醫精誠”“仁心仁術”,體現了中華民族生命至重、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中醫藥學不僅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為中華民族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標識。
中醫藥學在實踐層面強調養生“治未病”,并在長期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養生理念和方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健康養生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相處,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強調生活方式與健康密切相關,講究“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強調養德養生,“仁者壽”“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強調“身心合一”,注重養形、養氣、養神的統一;等等。
中醫藥學在理論層面與中華文化的同構性及其在實踐層面體現的群眾性,使其成為我國獨特而優秀的文化資源。從這個意義上講,發展中醫藥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發展中醫藥。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在實踐和養成相結合,達到外化中醫健康養生理念于行、內化中華文化價值于心的效果。要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使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相協調,將其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形式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處理好中與外的關系,堅持中西醫健康理念和方法優勢互補、融合利用,使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讓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醫藥健康養生的益處。當前,因其獨特的養生保健方式易于被國外民眾接受,中醫藥已成為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代表。要善用中醫藥這一有形載體,使其潤物無聲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價值。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這些重要論述,不僅充分肯定中醫藥學是我國獨有且富有價值的醫學科學,更深刻指出了中醫藥學具有深厚的理論沉淀和實踐積累,對人類文明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提出: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為什么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事實上,科學并非只有一種表現形式,中國的科學并不等同于西方的科學,西方科學采用的方法也不是獲取科學知識的唯一方法,不能把西方科學當作衡量科學的唯一標準。中國有自己的科學傳統,中醫藥就是中國傳統科學最具代表性的門類之一。與其他中國本土科學一樣,中醫藥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步融匯道、氣、陰陽、五行等中國哲學思想,逐漸構建了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藏象經絡、氣血津液、辨證論治、性味歸經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實現了獨具特色的醫學與哲學、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融合和統一,在幾千年實踐中形成了全球范圍獨樹一幟、療效確切、覆蓋人生命全周期的醫學科學。
中醫藥學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注重時間演進、整體認知,從宏觀、系統的角度揭示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認識論,成為人們治病祛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歷史上,中華民族屢遭天災、戰亂和瘟疫,卻能一次次轉危為安,人口不斷增加、文明得以傳承,中醫藥功不可沒。當前,對于人類健康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境,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價值和先進性。比如,中醫突出“治未病”,注重“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體現了“預防為主”的思想;對一些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如腫瘤、艾滋病等,中醫藥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往往能取得較好效果;中醫使用方法簡便,不依賴各種復雜的儀器設備,能更好地解決基層群眾的醫療問題;中醫將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相結合,成本相對低廉,更能有效節約衛生資源;等等。
百余年前,西醫傳入中國,中西醫科學之爭、中醫存廢之爭一直延續至今。在堅定中華文化自信的基礎上,我們要有堅定的科學自信,明了中醫的獨特價值,破除對西醫的迷信,從認識論上厘清中國與西方、中醫與西醫的差異,處理好中醫與西醫的關系,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堅持中西醫互學互鑒、攜手造福人類。中醫藥是中華文化在生命科學領域結出的瑰麗果實,中醫藥的發展和突破必將對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習近平同志指出,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必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以推進繼承創新為主題,以增進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為目標,以促進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協調發展為重點,以提高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學術水平為核心,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尤其要著力把握好下面四項重點任務。
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在勇攀醫學高峰上有所作為。圍繞我國乃至全球面臨的重大衛生和健康問題,加強科研聯合攻關,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成果,打造新的特色優勢。建立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拓寬中醫藥健康服務領域,提升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和服務質量,努力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滿足人們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中醫藥需求,并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構建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服務體系。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上有所作為。遵循融通中西、返本開新的文化發展規律,按照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重在實效性的要求,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順應時代變化和社會需求,注重生活方式養成,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知識,使記載在古籍、融入生活、應用于臨床的中醫藥健康養生智慧、健康理念和知識方法生動起來、推廣開來,增進人民群眾健康福祉,助力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有所作為。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優化升級,推進中醫藥與養老、旅游、文化、扶貧深度融合發展,有效開發中醫藥資源,產生一批適應市場與健康需求的新產品、新業態,開發一批有中醫特色的診療儀器和設備,創造新供給、引領新需求、釋放新動能。發掘貧困地區的中醫藥資源,結合當地實際,實施中藥材產業化、中醫藥健康旅游等精準扶貧舉措。
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上有所作為。發揮中醫藥在密切人文交流、服務外交、促進民生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中醫藥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不僅提供診療服務、發展中醫藥服務貿易,而且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和當代中國活力。堅持政策溝通,完善政府間交流與合作機制;堅持資源互通,與沿線國家共享中醫藥服務;堅持民心相通,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堅持科技聯通,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堅持貿易暢通,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把中醫藥打造成亮麗的“中國名片”。
當前,中醫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已成為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把握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性機遇,切實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到2020年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到2030年實現中醫藥服務領域全覆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上一主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官員權威解讀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的里程碑
下一主題: 傳言王石將加入華大基因 是捕風捉影?